万建民教授课题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2-07-02 浏览次数:
 

 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实验室万建民教授主持申报的项目“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应邀出席颁奖典礼。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2%左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方粳稻区面积5000多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1999年,万建民教授作为教育部特聘教授,刚从日本留学归来,回到母校任教不久,他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基地试验田中发现了患病的水稻,初步认定是条纹叶枯病。万建民当即邀请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的植保专家范永坚、周益军研究员进行鉴定,最终确认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随后,他们即到苏北进行大范围调研,调研的结果让他们倍感问题的严峻。水稻条纹叶枯病由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的病毒病,由于当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均不具有抗性、加上冬季气温持续偏高、病毒传播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加大,以及耕作制度的多样化等综合原因导致该病害成为南方粳稻区历史上罕见的重大爆发性病害。如江苏省仅2004年发病面积达2300多万亩,绝收面积7.8万亩,损失稻谷25亿公斤。要紧的是当时还没有有效的农药可以防治这种病害,因此对这一病害的防治可谓束手无策。鉴于这一病害对水稻生产的严重危害,已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此多次下发红头文件、明传电报等要求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抓好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工作。这一做法在农作物病害防治史上,也是少见的。

   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万建民教授会同范永坚和周益军研究员立刻向当时江苏省农林厅分管副厅长吴沛良做了汇报。并由江苏省农林厅,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联合在2000年向省政府报告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加强联合攻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省主管领导立即作出批示,责成财政厅增列水稻条纹叶枯病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专项经费,并于2001年设立了江苏省农业重大研究项目计划“江苏省重大爆发性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该计划明确吴沛良为项目行政负责人,范永坚研究员为植保首席执行专家,负责植保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攻关,万建民教授为水稻育种首席执行专家,负责水稻育种攻关,至此,攻克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协作攻关研究全面铺开。

   协作攻关的过程,采取了多学科、多部门协作观攻关,长线作战和短期突破相结合的方式。面对当时的紧急情况,首先,由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组织对现有主栽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筛选,筛选现有品种中可用的品种,已解决燃眉之急;再次,为了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万建民教授组织全省的主要育种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刘超、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洪熙、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姚立生、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袁彩勇、江苏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大勇、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盛生兰、武进农科所钮中一等一批育种专家全力进行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选育工作。此后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资助,先后完成国家863项目、948项目、跨越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江苏省科技厅高技术项目、省三项工程项目等课题,项目组打破了以前水稻品种选育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常规做法,通过种质、基因、技术和信息共享,构建了南方粳稻品种选育与应用的综合平台,围绕抗条纹叶枯病展开联合攻关,并取得重要进展。

   各协作单位根据不同生态区的育种目标,利用传统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自主创新形成的抗病新种质、规模化抗病鉴定技术,在短短的几年间快速选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早中晚熟系列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新品种10个,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在江苏省作物栽培指导站、种子站的大力配合下,迅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该项目还同时研制了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的定量化实用指标,制定栽培技术规程13个。2007-2009年新品种推广8314.57万亩,社会效益116.1亿元,2009年推广面积占南方粳稻区种植面积的78%。累计推广13634.17万亩,社会效益190.14亿元。

   该成果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南方粳稻区受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所建立的一系列水稻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