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林
发布时间:2013-03-02 浏览次数:
 
  

 

 

 

 

一、个人简历

1957年4月12日生,安徽省绩溪县人。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正处级调研员。

1974年2月,安徽省旌德县白地中学高中毕业。

1974年3月至1978年1月,回乡知青,其中1977年1月至1978年1月担任旌德县白地公社三节大队主办会计。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安徽劳动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2月至1985年2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5年3月至1988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8年4月至1989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讲师。

1989年4月至1993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1993年4月至1993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日本国香川大学农学部高级访问学者(国家教委派遣)。

1993年10月至1994年2月,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1994年4月至1998年1月,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科技副场长。

1998年2月至1999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日本国九州大学农学部佐藤光教授研究室访问教授。

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日本国香川大学农学部一井真比古教授研究室研究员。

2000年5月至2000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2000年12月至2001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2001年10月至2002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西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兼任)。

2002年7月至2002年9月,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西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兼任)。

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分党委书记。

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党总支书记。

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正处级调研员。

 

二、本科教学工作

主讲农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水稻育种”和“作物育种学实验”;选修课程“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主讲种子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作物育种学总论”和“作物育种学实验”;选修课程“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育种学各论-水稻育种”和“种子生产学实验”。2008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400学时左右。

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物育种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并已在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站(“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715.html);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育种学》建设(2008);主持“强化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作物育种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2012syjg01) ”、“作物育种学课程群”建设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多项。担任种子111班班主任。受聘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教学督导(2013.09-2015.09)。

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2部:《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200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种子生产学实验技术》201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作物育种学总论》(2011年第三版),《种子生产学》(2009年,副主编),均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本科教育教学获奖: 2013年《作物育种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奖。2008年《作物育种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奖。2011年《作物育种学》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参编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2005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2012年《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教材)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第五届“教学质量标兵”称号。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第四届“教学质量标兵”称号。2014年度、2013年度南京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12年度、2011年度、2009年度、2008年度校级“奖教金”荣誉证书。2006年至2014年连续18个学期南京农业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证书。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已招收培养研究生7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名(含留学生2名),硕士研究生47名(含留学生3名),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名。

主讲研究生选修课程《种子产业化理论与技术》、全英文课程《作物分子育种学》(Crop molecular breeding)。

 

四、科学研究工作

围绕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性状遗传与育种方法、育种应用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有利等位基因发掘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所研究的作物主要为水稻,少量取材于玉米等。

承担江苏省“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培育了以BT型六盐189A和B为代表的一批开花习性好米质优的粳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研制出了粳稻三系亲本提纯和高产制种技术,并在江苏省泗洪县戚庄原种场应用多年,建立了当时我国南方最大的杂交粳稻种子生产基地。技术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奖励。主持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日植物遗传资源生物技术改良”、主持与日本JT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ORYNOVA. K.K.)签约的国际合作项目“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和高产制种技术”,在江苏泗洪、盐城等多点评价了适于日本市场消费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产量潜力和繁殖制种关键技术并制种出口至日本;研制开发了苗期能够识别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承担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农作物特种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和农业部“948”项目“稻、麦、棉、豆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平台建设”中水稻资源部分,收集引进保存水稻种质资源5000余份,种植鉴定育种性状,提供共享平台调查数据和图像数据1万余份,繁殖精选后提交国家长期库(50年)保存300余份。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及教育部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主要农作物的基因资源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项目,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了一批高异交率的BT型粳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偏直立穗的强优势粳稻恢复系,以及多套用于研究杂交粳稻籽粒灌浆速率、异交相关性状分子遗传机理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回交自交系(BIL)群体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水稻籽粒灌浆QTLqGF8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穞稻等位基因qGF10提高籽粒灌浆速率的功能验证”,对来自江苏省特有资源粳稻原始栽培类型穭稻快速灌浆有利等位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功能鉴定,并用于杂交粳稻恢复系改良。提出并实施了利用DNA分子标记辅助改良粳稻恢复系配合力的方法。运用关联分析技术挖掘了自然群体中控制产量、品质、异交制种、种子活力(适宜机条播)等性状的有利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用于性状改良。

 

正在承担的和曾经承担的各类科学研究课题(按时间倒序排列)目录:

2014.01-2016.12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097110001),穞稻等位基因qGF10提高籽粒灌浆速率的功能验证。主持。

2014.07-2016.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L1422038),现代生物种业工程发展战略研究。参加。

2012.05-2014.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KYZ-201202-9),作物种子检验检测技术和种子质量安全研究。 共同主持。

2012.04-2013.04  技术服务合同项目,低谷蛋白稻米研发。主持。

2012.01-2014.12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0097110038),水稻籽粒灌浆QTLqGF8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主持。

2012.01-2013.01  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水稻种子纯度SSR分子标记鉴定。主持。

2011.05-2011.11  技术服务合同项目,安徽长钢生态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主持。

2010.01-2012.0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0AA101301),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子课题主持。

2009.01-2013.01  农业部948项目(2006-G8(4)-31-1),稻、麦、棉、豆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平台建设。子课题主持。

2008.09-2009.09  技术服务合同项目,应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作物种子纯度和品种真实性的技术研究。主持。

2008.07-2010.1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2008ZX08013-001),转基因新品种中试、推广及产业化。子课题主持。

2007.04-2008.03  技术服务合同项目,适于有机栽培的早生抗逆优质粳稻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

2007.04-2008.03  技术服务合同项目,粳稻新品种选育和繁殖制种技术研究。主持。

2006.03-2009.12  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505005),农作物特种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子课题主持。

2005.01-2007.12  教育部“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432),参加。

2002.04-2003.12  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QIZ9103),高产多抗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子课题主持。

2000.04-2003.12  日本国ORYNOVA K.K.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合同项目,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主持。

1997.05-1999.12  日本国JT植物遗传研究所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合同项目,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主持。

1997.04-2000.03  日本国文部省资助的国际共同研究项目(09045067),日中植物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改良。中方主持。

1996.01-2000.12  江苏省“九五”农业科技重点攻关项目(BG-96502-0-1),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子课题主持。

1991.01-1995.12  江苏省“八五”农业科技重点攻关项目(BG-9101-02),高产多抗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子课题主持。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水稻种子活力和耐缺氧能力遗传变异研究”2009年获得第十一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 “粳稻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恢复系卷叶性状QTL分析”被下载引用1000多次;“35个粳稻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H021200703001)和“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H0212012**263)入选2012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2008年以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如下(中英文分别按时间倒序排列)。

Xiaojing Dang,Thu Giang Tran Thi, Wisdom Edzesi, Lijun Liang, Qiangming Liu,Erbao Liu, Yang Wang, Sheng Qiang, Linglong Liu, Delin Hong*.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Oryza sativa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discovery of elite alleles for grain trait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5,11254. doi:10.1038/srep11254.

Qiangming Liu, Jiancai Qin, Tianwei Li, Erbao Liu, Dejia Fan, Wisdom Mawuli Edzesi, Jianhai Liu, Jianhua Jiang, Xiaoli, Liu, Lianjie Xiao, Linglong Liu, Delin Hong*.Fine 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qSTL3, a stigma length-conditioning locu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oS ONE, 2015,10(6):e0127938. DOI:10.1371/journal.pone.0127938. 

Erbao Liu, Xiaoli Liu, Siyuan Zeng, Kaiming Zhao, Changfeng Zhu, Yang Liu, Manamik Caleb Breria, Baojuan Zhang, Delin Hong*. Time-course association mapping of the grain-filling rat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oS ONE, 2015, 10(3): e0119959. doi: 10.1371 /journal.pone.0119959.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The same below)

Xiaojing Dang, Thu Giang Tran Thi, Guanshan Dong, Hui Wang, Wisdom Mawuli Edzesi, Delin Hong*. Genetic diversity and association mapping of seed vigor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a, 2014, 239(6):1309–1319. DOI :10.1007/ s00425 -014-2060-z.

Zhenbin Hu, Dan Zhang, Guozheng Zhang, Guizhen Kan,Delin Hong, Deyue Yu*. Association mapping of yield-related traits and SSR markers in wild soybean (Glycine sofa Sieb. and Zucc.).Breeding Science,2014,63(5):441-449.

Jian Dai,Guihua Bai,Dadong Zhang,Delin Hong. Valid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aluminum tolerance in Chinese wheat landrace FSW.  Euphytica,2013,192 (2):171-179.

Zhenbin Hu, Huairen Zhang, GuizhenKan, Deyuan Ma, Dan Zhang, Guixia Shi, Delin Hong, Guozheng Zhang, Deyue Yu. Determination of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eed size and shape via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Merr.). Genetica, (2013) 141:247–254. DOI 10.1007/s10709-013-9723-8.

JIANG Jian-hua, CHEN Lan, LIU Qiang-ming, HE Ying-jun, HONG De-lin*. Mining elite alleles of growth duration and productive panicle number per plant by association mapping with conditional phenotypic value in japonica rice. Rice Science, 2013, 20(3): 200−206.

LU Chao, LIU Jian, JIANG Jian-hua, Caleb Manamik BRERIA, TAN He-lin, Masahiko ICHII, HONG De-li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CAR markers for discriminating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from their cognate maintainer lines in indica rice. Rice Science, 2013, 20(3): 191−199.

NIU Fu-an, LIU Jian, GUO Yuan, CHEN Lan, JIANG Jian-hua, HONG De-lin*. New stably expressed loci responsible for panicle angle trait in japonica rice in four environments. Rice Science, 2013, 20(2): 111−119.

LIU Qiang-ming,JIANG Jian-hua,NIU Fu-an,HE Ying-jun,HONG De-lin*. QTL analysis for seven quality traits of RIL population in japonica rice based on three genetic statistical models. Rice Science, 2013, 20(1): 31−38.

HU Wen-de,ZHANG Hong,JIANG Jian-hua,WANG Ying-ying,SUN Da-yun,WANG Xiao-shuai, LIANG Kui, HONG De-lin*. Genetic analysis and QTL mapping of large flag leaf angle trait in japonica rice. Rice Science, 2012, 19(4): 277−285.

Jian-Hua Jiang,Qiang-Ming Liu, Hong Zhang, Jian Liu, Chao Lu, Wan-Li Ni and De-Lin Hong*. Tiller morphogenesis and mortality were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loci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 7(27): 3964-3977.

Jiang Jian-hua, Zhao Qi-bing, Liu Qiang-ming, Chen Lan, Chen Fu-long, Qiao  Bao-jian, Hong De-lin*. Mining Applicable Elite Alleles of Growth Duration, Plant Height and Panicle Number per Plant by Conditional QTL Mapping in Japonica Rice. Rice Science, 2011, 18(3): 196−203.

Yuan Guo, Delin Hong*. Novel pleiotropic loci controlling panicle architecture across environments in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L.). J.  Genet. Genomics, 2010, 37: 533-544.

Shi-yang Zhu, De-lin Hong*, Jin Yao, Xiao-ling Zhang, Tian-kuan Luo. Improving germination, seedling establishment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s of aged hybrid rice seed by priming with KNO3 + PVA.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 5 (1): 078-083.

Wang Yang, Guo Yuan, Hong De-lin*. QTL analysis of anoxic tolerance at seedling stage in rice. Rice Science, 2010, 17(3): 192-198.

Wang Yang, Guo Yuan, Hong De-Lin*. Discovery of elite alleles for seed vigor traits in two populations of japonica rice in Taihu lake region.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0, 36(5): 754–763.

Shu-huan Fu, Yuan Guo, Jian Liu, Qi Xu, De-lin Hong*. QTL mapping for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raits related to outcrossing of japonica rice to exogenous GA3.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11 (2) : 52 - 56, 136.

Zhu Xiao-Biao, Sun Da-Yun, Cheng Bao-Shan, Hong De-Li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leaf and hull pubescences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ir numbers in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 Rice Science, 2008, 15(4): 267-275.

Qiao Bao-Jian, Zhu Xiao-Biao, Wang Ying-Ying, Hong De-Lin*. Mapping of QTL for three panicle exsertion-related traits in rice under different growing environments.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3): 389–396.

刘洋,刘二宝,曾思远,刘强明,普伟,梁利君,刘佩睿,张琪梦,洪德林*. 杂交粳稻亲本米质性状配合力的分子标记区段检测。中国水稻科学,2015,29(4):343-351.

TRAN Thi Thu Giang,党小景,刘强明,HOANG Kim Toan, EDZESI Wisdom Mawuli, 洪德林*。水稻4个产量性状的SSR关联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 37(4):1-8.

陈氏秋江, 党小景,刘强明,赵凯铭, 王卉,洪德林* . 水稻籽粒性状的SSR关联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14,28(3): 243-257.

刘二宝,刘洋,刘晓丽,刘强明,赵凯铭,EDZESI Wisdom Mawuli,洪德林*.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检测。中国水稻科学,2013, 27 (5):473-481.

牛付安, 陈兰,张红,袁勤,程灿,周继华,洪德林*. 粳稻穗角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中国水稻科学,2013,27(4):373-380.

张红, 江建华,刘晓丽,吉家曾,牛付安,张有富,洪德林*. 粳稻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Q T L定位与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13,27(3):247-258.

牛付安, 刘健,郭媛,陈兰,江建华,洪德林*. 4个环境下稳定表达的控制粳稻穗角性状的新位点. 中国水稻科学,2012,26(4):409-416.

刘强明,江建华,牛付安,赫英俊,洪德林*. 基于3种遗传统计模型对粳稻米质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12,26(3): 283-290.

刘健,牛付安,江建华,孙程,陈兰,郭媛,付淑换,洪德林*. 多环境下粳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条件和非条件 QTL 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2012,26(2): 144-154.

江建华,张晚霞,刘晓丽,刘强明,卢超,党小景,赵其兵,洪德林*. 多环境下粳稻株高动态Q 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12,26(1): 55-64.

胡文德,张红,江建华,王盈盈,孙大运,王晓帅,洪德林*. 粳稻大剑叶角资源的发现及剑叶角度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2012,26(1): 34-42.

陈兰,张红,张启武,江建华,王洋,陈杰丽,洪德林*.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35(2):1-7.

石明亮,薛 林,梁 奎,黄殿成,黄小兰,胡加如,江建华,阮方松,陈国清,陆虎华,程玉静,陈小晖,孙权星,彭长俊,洪德林*. 玉米 GY220×1145 组合粗缩病抗性的 QTL 定位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2012, 28(2):259-264.

李道品,朱世杨,张永鑫,郑 伟,洪德林*. 珍汕 97B 改良新不育系与珍汕 97A的制种产量比较研究. 杂交水稻,2012, 27(3):29-29.

许立奎,潘彬荣,岳高红,梅喜雪,刘永安,洪德林*,周子辉,张宗宸. 国审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金玉甜 1 号的选育. 种子,2012, 31(2):113-115.

江建华,刘强明,卢超,张红,刘晓丽,党小景,牛付安,  BRERIA Manamik Caleb, 赵凯铭,洪德林*.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作物学报,2012,38(12):2147-2161.

黄殿成,梁奎,孙程,江建华,石明亮,戴剑,谢辉,赵凯铭,阮方松,马文霞,洪德林*.杂交粳稻亲本米质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鉴定. 作物学报,2011,37(3):405-414.

江建华,赵其兵,刘强明,陈兰,陈甫龙,乔保健,洪德林*. 利用条件QTL定位发掘粳稻生育期和株高及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 中国水稻科学,2011,25(3):277-283.

程保山,洪德林*,万志兵,郭媛. 与粳稻BT型细胞质育性恢复基因连锁的实用SSR标记的筛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1):1-7.

戴剑,洪德林*,吴燕. 33份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8):1543-1550.

戴剑,洪德林*,吴燕,陈兰. 4个两系杂交稻亲本的SSR多态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3):1-6.

黄殿成,阮方松,刘健,谢辉,赵凯铭,梁奎,江建华,蔡勇林,洪德林*. 杂交粳稻亲本穗长和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2);1-7.

程保山,杨加银,洪德林*. 5个粳稻杂交组合及亲本的SSR多态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2011,23(6):1790-1793.

王洋,陈兰,洪德林*. 太湖流域粳稻幼苗耐缺氧能力等位变异的发掘.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 5): 757- 763.

王洋,郭媛,洪德林*. 太湖流域粳稻两类群体种子活力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 作物学报,2010,36(5):754-763.

梁奎,黄殿成,赵凯铭,阮方松,谢辉,马文霞,洪德林*.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作物学报,2010,36(8):1270-1279.

王盈盈,乔保建,洪德林*. 水稻抽穗期4个异交相关性状对外源GA3的敏感性及其QTLs定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2):1-7.

石明亮, 薛林, 黄小兰, 胡加如, 陈国清, 陆虎华, 熊素华, 洪德林*. 江苏沿江地区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26 ( 2) : 240-247.

江建华, 张启武, 洪德林*. 粳稻穗部性状遗传分析. 植物学报,  2010, 45 (2): 182–188.

王洋, 郭媛, 洪德林*. 水稻幼苗耐缺氧能力的 QTL 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 24 (1) : 18-24.

石明亮, 洪德林*, 薛林, 胡加如, 黄小兰, 江建华, 郭媛. 玉米新选自交系穗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 (3) : 6 – 12.

胡文德, 孙大运, 江建华,洪德林* . 100份水稻资源对外源GA3敏感性的比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6):7-12.

石明亮,江建华,梁奎,郭媛,薛林,胡加如,黄小兰,洪德林*. 玉米新选自交系2个组合6个世代穗行数和行粒数的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2010,25 (5):104-111.

万志兵,洪德林*,程保山,郭媛.不同类型恢复系对不同胞质六千辛A的育性恢复性研究.杂交水稻,2009,24(1):68-73.

江建华,洪德林*,郭媛,张启武. 粳稻穗角与谷粒性状的相关性及谷粒性状遗传分析. 植物学报, 2009,44(2):167-177.

郭媛,程保山,洪德林*. 粳稻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恢复系卷叶性状Q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09,23(3):245-251.

王洋, 王盈盈, 洪德林*.太湖流域水稻种子活力和耐缺氧能力遗传变异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3):1-7.

张启武, 江建华, 姚瑾, 洪德林*. 穞稻与粳稻恢复系C堡籽粒灌浆速率的特征及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009, 35 (7): 1229-1235.

石明亮,洪德林*,张启武,严丹媚,贾海伟.  江苏沿江地区9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玉米科学, 2009, 17(5):38-43,48.

朱晓彪, 孙大运, 程保山, 洪德林*. 粳稻叶片茸毛和谷壳稃毛的分布特征及毛数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8,20(5):485-492.

郭媛, 万志兵, 陈献功, 洪德林*. 粳稻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遗传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31(3):8-12.

朱世杨, 郭媛, 洪德林*. 水稻种子抗老化遗传分析. 遗传,2008,30(2):217-224.

朱世杨, 洪德林*. 籼稻2个杂种F1种子活力和劣变处理后生化性状的比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16(2):396-400.

江建华, 张启武, 洪德林*. 两种穗型水稻品种杂交后代外观品质与植株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中国稻米, 2008, (2):32-34.

乔保建, 朱晓彪, 王盈盈, 洪德林*.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穗抽出度三个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 作物学报,2008,34(3):389-396.

金伟栋,程保山,洪德林*. 基于SSR标记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822-3830.